以下是《报任安书》高中背诵部分的翻译,结合原文逐句翻译,并附有背景说明,帮助理解文章内容:
原文
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乃如左丘无目,孙子断足,终不可用,退而论书策,以舒其愤,思垂空文以自见。仆窃不逊,近自托于无能之辞,网罗天下放失旧闻,略考其行事,综其终始,稽其成败兴坏之纪,上计轩辕,下至于兹,为十表、本纪十二、书八章、世家三十、列传七十,凡百三十篇,亦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草创未就,会遭此祸,惜其不成,已就极刑而无愠色。仆诚以著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责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?然此可为智者道,难为俗人言也!
逐句翻译
1.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
古时候,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,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被后人称道。
2. 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
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了《周易》;孔子在困窘的境遇中编写了《春秋》;屈原被放逐后创作了《离骚》;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《国语》;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,编著了《兵法》;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,后世才流传《吕氏春秋》;韩非被囚禁在秦国,写出了《说难》和《孤愤》;《诗经》三百篇,大都是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。
3.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
这些人都有心中的郁结,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,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,以启发后人。
4. 乃如左丘无目,孙子断足,终不可用,退而论书策,以舒其愤,思垂空文以自见
就像左丘明失去视力,孙膑断足,最终无法被重用,于是退而著书立说,以抒发内心的愤懑,希望用文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。
5. 仆窃不逊,近自托于无能之辞,网罗天下放失旧闻,略考其行事,综其终始,稽其成败兴坏之纪,上计轩辕,下至于兹,为十表、本纪十二、书八章、世家三十、列传七十,凡百三十篇,亦欲以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
我私下里认为自己不够谦逊,最近才开始尝试撰写一些没有才能的文章。我搜集整理了散失的旧闻,大致考察了他们的行事,综合了事情的始末,研究其成败兴衰的规律,从黄帝时期开始,直到现在,共写了十篇表、十二篇本纪、八章书、三十篇世家、七十篇列传,总共一百三十篇。我也想借此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,贯通古今的变化,形成一家之言。
6. 草创未就,会遭此祸,惜其不成,已就极刑而无愠色
草稿尚未完成,恰逢遭遇这场灾祸,可惜未能完成,因此即使接受极刑也没有怨恨。
7. 仆诚以著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责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?
如果我真能完成这本书,将它藏于名山,传给合适的人,流传于通邑大都,那么我就可以抵偿之前的耻辱,即使被处以万死,又有什么后悔的呢?
8. 然此可为智者道,难为俗人言也!
然而,这些话可以和智者谈论,却难以和世俗之人说清楚。
背景说明
1. 作者与书信背景
《报任安书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。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,身心遭受巨大打击。他在信中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与愤懑,并解释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。
2. 节选内容的核心思想
本节选部分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发愤著述的例子,表达了司马迁隐忍苟活的苦衷,以及他矢志完成《史记》的决心。他借用周文王、孔子、屈原等人的经历,说明“发愤著书”的意义,并表明自己虽受辱却未放弃理想的坚定信念。
3. 重要表达
- 倜傥非常之人:指那些不为世俗所拘、卓尔不群的人。
- 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:司马迁的史学追求,希望通过对历史的研究,揭示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规律。
- 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:他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来流传后世,实现人生价值。
总结
这段文字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逆境发愤事迹,表达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隐忍苟活的复杂心境,以及他完成《史记》的坚定决心。这不仅是一封个人情感的表达,更是一份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。正如司马迁所言,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他的隐忍与坚持,最终成就了《史记》这一千古巨著。